欢迎来到探索頭條官网

“隻要還有一個學生

时间:2025-05-05 04:07:05来源:

  “隻要還有一個學生,乡村小学學校就要繼續辦。坚守”簡敬華和簡敬全站在古舊的氏兄书路校舍邊,看著幾個孩子在青石板的年教院子裏投籃,眼裏滿是乡村小学熱淚,臉上卻洋溢著笑容。坚守

  一批批學生走出大山,氏兄书路廟宇改造的年教校舍一修再修,近40載的乡村小学堅守,兩個鬢角斑白的坚守老人體會到自己的堅持是那麽有意義,孩子們對知識和外麵的氏兄书路世界懷著美好的憧憬。

  選擇

  長在一方 就要造福一方人

  汽車漸漸駛離雨城區大興鎮,年教沿著盤山公路蜿蜒而上7公裏,乡村小学在大山深處,坚守九龍村小學靜悄悄立於此。氏兄书路拾級而上,靠山而建的三座老式木結構房開口向山,圍成一個小院落,滿是綠苔的青石板隨意地鋪著,凹凸不平的狀態訴說著歲月的變遷。

  這裏便是簡敬華和簡敬全兩兄弟任教了近40年的大興鎮九龍村小學。

  上個世紀60年代,村裏唯一的老師許興邦把當地九龍寺的廟宇用作學堂,開啟了當地鄉村教育的先河。1976年,初中畢業的簡敬華毅然選擇跟隨許興邦的腳步,把青春熱血灑在生長的地方,為村裏的孩子鋪就一條通往五彩世界的知識路,他的兄弟簡敬全也在1978年來到學校教書。

  幾十年裏,九龍村的近300個孩子由這裏看向世界。

  “在九龍村長大,也受許老師的啟發,我們都做了一個堅定而不後悔的決定。”兩人說,那就是堅定地選擇在生長的地方教書育人,看著孩子們都漸漸有了成就,自己心裏也就有點成就感了。

  堅守

  無私奉獻 對留下的學生負責

  近期,來自名山區蒙陽鎮社區和中華傳統文化義工網的誌願者,又來到了學校。為老師和學生送來了體育用品和孩子們最愛的零食。

  “這已經不是第一批誌願者來看望學生了。”簡敬華從櫃子裏翻出許多的照片,斑駁掠影中記錄著學校與誌願者一同見證的點滴溫暖。

  學校的三座木結構房,隻有一座用作教室和老師辦公室,其餘的兩座由於年久失修,歪歪斜斜,房裏長滿了雜草。步入二樓教室,拉線開關聲點亮了簡陋卻整潔的房間:門口用支架撐起的舊黑板擦得幹幹淨淨、為數不多的課桌擺得整整齊齊,木架的玻璃窗透亮,腳下是灰褐色的樓板,人走在木板間,整棟房子發出吱吱呀呀的呼喊。

  “鄉村小學學生人數少,教學條件較差,留不住人。”簡敬全說,學校發展的鼎盛時期,全校學生人數最多時達到187個,相應的教師隊伍也比較完整,但隨著教育事業不斷發展,學生們都選擇去了條件更好的學校,學生人數減少,許多老師也就離開了學校,最終又隻剩了簡敬華和簡敬全兩兄弟。兩人說,因為自己是本地人,更理解“知識改變命運”這句話對於鄉下孩子的意義。唯有選擇堅持、堅守,才是對自己負責,對留下來的學生負責。

  渴望

  齊心協力 每一個孩子都能上學

  九月開學,簡敬華退休了。三年級的3個學生到了條件更好的學校上學,剩下的4個孩子如期來到教室。這些孩子大都是因為家庭經濟困難,而選擇繼續留在九龍村小。簡敬全忙著為孩子們發書,布置新學期的任務,簡敬華也會閑不住到學校看看:孩子們長高了嗎?學校還有什麽自己幫得上忙的地方?

  翻看著學校幾十年來學生們的畢業留影,歲月流逝,看著一代代學生成長成材,簡氏兩兄弟對未來滿懷希望,不少愛心團體和企業,為學校送來了急需的物資,誌願者們也常常關心孩子的學習和生活。在渴望的同時,卻又心生擔憂。

  “雖然隻有4個孩子,但教學的任務還是很艱巨。”簡敬華退休後,簡敬全成了學校唯一的老師。和其他學校一樣,九龍村小開設了幾乎所有小學涵蓋的課程,簡敬全說,有時候也會比較為難,因為自己老了,趕不上新鮮事物產生的速度,越來越滿足不了學生們的需求。有一天自己也將麵臨退休,而成長中的孩子們,更需要教育堅守的力量。

  “隻要有一個學生,教書育人的工作就不會停止。”看著孩子們對知識充滿渴望的眼神,簡敬全提了提嗓門,山坳裏回蕩著孩子們響亮的讀書聲。

  記者 楊俊霞 楊青

copyright © 2016 powered by 探索頭條   sitem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