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節承載了濃厚的财神傳統,在漫長悠久的贴祭曆史歲月中,春節從萌芽到定型,祖先不斷發展,那正形成獨具特色、逝去俗豐富多彩的财神習俗。貼春聯、贴祭掛年畫、祖先祭灶王,那正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、逝去俗守歲,财神還有喜氣洋洋的贴祭過年話,一年一年代代相傳,祖先承載了人們對健康、那正平安、逝去俗幸福生活的向往。 隨著社會發展,不少春節的習俗正漸行漸遠,一些新的習俗卻在悄然興起,給古老的春節注入了新的元素,留下了時代的印跡。 一家人熱鬧做團年飯 近年來,人們時興到酒店吃年夜飯,甚至節後的宴席也大都安排在酒店裏。人們認為安排在酒店,不需要事先去采購食材,而且酒店比家裏上檔次,還有專人服務,吃完飯即可一走了之,省了不少麻煩事。不過,這種即食即散的聚會方式,雖然少了忙碌,卻也少了家的味道,少了親情友情的體驗。 “以前,人們往往輪流做東,請親朋來家中團年。”說起吃團年飯,52歲的曾明軍頗有感觸地說,以往過年,男人都會帶著妻子和孩子,相約來到親朋好友家裏,也不在乎菜肴的優劣。到了親朋好友家,大可往沙發上一坐,男人們便圍著茶幾,泡壺茶擺龍門陣,又或者打打撲克牌。女人們則親熱地拉著手,誇誇對方的孩子,說說家長裏短,便一起到廚房,互相幫著做幾道簡單可口又溫馨的菜。而孩子們不願和大人們摻和,胡亂塞上幾口菜後,便跑到了另一房間,或交換著各自讀過的小人書、玩過的玩具。瘋夠了玩厭了,向各自的母親討要幾塊錢,結伴到附近的小賣部買些可口的小吃分而食之,或買些煙花爆竹分而玩之。 “現在生活好了,年夜飯也更加簡單了,不像以前一家人圍在一起做好吃的,然後相約一起‘守歲’到淩晨。”曾明軍說,以往年夜飯是吃得越久意味著家庭越是和諧,而現在年夜飯不僅換成在酒店,就連吃飯的時間也是越來越短,那份年味和親情是越來越淡。 買年畫、貼“財神” 過去一到新年,每戶農家都要買一幅年畫,現在卻是另一番景象。市場上幾乎看不見賣年畫的小店。市區育才路某文具店老板說,往年過年時,生意都特別好,尤其是年畫十分暢銷,都要上好幾次貨,可近幾年卻很少有人買,貨都積壓了。無奈之下,他選擇將店鋪轉型,開起了文具店。 在屋裏顯要位置貼上“財神”,是以往農村家庭過年的一大習俗。而如今,這些“財神”卻被山水畫、地圖等取代了。在滎經縣青龍鄉楊在貴的家裏,記者看到屋子的一麵牆上貼著許多山水畫。在其他農戶家記者也同樣發現原來貼“財神”的地方換上了山水畫、科技農曆之類的東西。科技農曆上什麽時候播種、什麽時候打藥、如何給果樹剪枝都一目了然。 “以往過年,我們都會在牆上或者門上貼‘財神’,祈禱來年財源廣進。如今隨著生活越來越好,我們更多的是講求美觀、科學,貼上山水畫不僅時尚,還能裝扮家裏。”楊在貴說。 祭祖先 除夕夜除了吃團年飯,農村裏還有一個習俗,就是家家戶戶都要祭祖。如今,隨著經濟的發展,不少農民都修起了“小洋樓”,過著現代化的生活,祭祖的習俗也漸行漸遠。 “往年除夕夜,做好年夜飯後,一家人便要到院中放爆竹,燒紙焚香,迎接祖先‘回家’過年。”名山縣解放鄉的楊永蓮說,以往除夕夜家家戶戶都要舉行請“家堂”儀式,也就是祭祖,意為奉請亡故長輩神靈“回家”過年。請“家堂”時,由各家本族中長者率領眾子孫,衣冠整齊,帶著紙錢、鞭炮和放有肉、雞、魚、水果等供物的傳盤到墓地上墳,跪拜請祖先“回家”過年。 此外,祭祖當天還要在門口放置一根木棍,叫做“攔門棍”,據傳,放“攔門棍”能保一家平安,免受災禍。之後,三天內不潑水、不倒垃圾。忌動刀、剪、針,忌摔破東西。“舊時,討債者一見安上了攔門棍,即不再進屋討債。躲債者也就可以安穩過年。”楊永蓮說。 “現在生活好了,家家戶戶也講究多了,也更注重環保了,很多人都不願意去燒紙錢,而是選擇在家的祠堂裏放上祖先牌位,再放上一些祭品,既簡單又環保。”楊永蓮感歎道。 過年必穿新衣 小時候,過年都要穿新衣服,講究萬象更新,從裏到外都有一種新氣象。但是如今這一年俗正在漸漸消失。前不久,網上做了一項調查《你過年必穿新衣嗎?》,調查顯示選擇“必穿新衣”占30%,選擇“不刻意買新衣過年”的占70%,大部分網友都認為“不用刻意買新衣過年,平時買了就穿”。 “以前隻有過年才穿新衣服,平時基本很難買一件。”45歲的王淑慧說,春節是一年新的開始,講求煥然一新,所以這時候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都會穿新衣服,圖個喜氣。不過隨著生活質量慢慢提高,新衣服已經不再是過年的“寵兒”,平時經常在實體店或者網店購買新衣服,買了就穿,不一定非要在過年時才穿。 “小時候,每到過年,母親就一定要給我買衣服,走在大街上你會看到,幾乎每個小孩子都穿著新衣服。”另一位市民張海玲說,過年穿新衣意味著新年新氣象,如今,新衣服平時都經常穿,過年便不會刻意去穿新衣服,過年穿新衣已經沒有了當初的那份新鮮和盼望。 記者蔣陽陽
copyright © 2016 powered by 探索頭條 sitemap